面對美國大學招生政策的爭議,你該知道的事
美國是來自世界各地移民組成的大熔爐,這片土地上蘊含著不同的種族及文化,豐富多元的背景下,仍難避免因種族引起的紛爭。直到今日,美國的高等教育中仍存在著或明或暗的爭議:如篩選錄取者的「種族配額」(Racial Quota)制度到與利益相關的「Z名單」(Z-list)。對於想要申請美國大學的學生而言,了解這些爭議是非常重要的。
和亞洲「一考定終身」的理念不同,美國大學申請的過程中,學校通常會透過多元面向來評估申請者:
- 高中在校成績
- 考試成績:如ACT及SAT考試結果
- 課外活動及專長
- 學生的身份背景 (如種族、國籍、父母教育背景、及經濟情況等)
在這四項中,前三項往往是亞裔學生的強項,亞裔學生在考試成績、學術水平表現突出,但有些在各領域表現無懈可擊的學生卻被頂尖大學,如哈佛、普林斯頓等拒絕。研究指出,沒有種族設限的的大學,如加州理工大學,亞裔學生比例是長春藤名校2倍,證明某些學校的錄取過程中「種族配額」制度影響了亞裔學生的錄取機會。「我的條件明明更好,為什麼考上的卻是他們?」、「 設下規範是種族歧視,還是保證族裔平等?」針對招生政策不公的爭議及討論開始浮出檯面。
《經濟學人》(The Economist)雜誌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,儘管美國的高中生數量在一直增加,哈佛大學的亞裔學生比例近十年來卻一直維持在20%左右;近年,哈佛大學遭控招生程序存在種族歧視及特殊標準的爭議持續升溫。日前哈佛大學的招生主任出面證實,常春藤學校的確對不同族裔會有不同的成績標準,因為他們想要打破循環,讓部分通常不考慮申請常春藤學校的族群願意申請,也說明個人評分僅是評估的一個項目,並非是欺壓亞裔學生,並堅定的維護「全面評估」的招生政策。
針對哈佛大學錄取歧視亞裔的種族風波,同時揭開了該校的秘密政策,《紐約時報》(New York Times)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,2014年到2018年哈佛的學生中,每年大約有50到60名學生通過「Z名單」被錄取,只要這些學生推遲一年時間入學。原告在訴訟中說,「Z名單」是讓校友子女進入大學的一種方式,即使他們在學業上不具備資格。有關哈佛大學錄取的其他爭議還包括存在「院長關注名單」或「主任關注名單」,據說這些學生的家庭都與哈佛大學有捐贈利益上的關係。
那麼,在競爭激烈的名校中,如何擺脫種族身份脫穎而出呢?
針對這個問題,沒有標準答案,但是亞裔學生「硬本事」不差,主要是差在「軟實力」。
高中的學業成績和SAT成績是美國大學在錄取學生時首先考慮的條件,沒有好的成績學生要進入一流大學是不太可能實現的。反之,美國一流大學在錄取學生時,並不是只把成績當成唯一的錄取標準。從美國的名校錄取學生的模式來看,SAT考試成績只是一個門檻,過了這個門檻之後,分數就變得不是首要評估標準。
通常華裔學生的課外活動與興趣愛好都大同小異,如繪畫、樂器演奏,而做義工大多是到醫院或是圖書館等,看似豐富、但如出一徹之下,反而會缺少競爭力,當大多數人都在進行相同類型的活動時,學校是很難分析出一個人的特質,也就無法做出選擇這個學生的決定。
想要收到名校的錄取信,學生一定要具備特殊性,才能從人才濟濟的申請者中嶄露頭角。從美國名校錄取以及教育的特性可以看出,美國教育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培養個人獨立的特質,進而實現人才輩出的教育理念。
高中升學&申請大學輔導歡迎洽詢 A. League 專業顧問